再论萧梁五铢与公式女钱

17-03-08 11:10:20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1997年11月至1998年1月,江苏镇江市萧梁铸钱遗址的考古发掘,澄清了梁五铢确系南朝梁武帝萧衍所铸的客观事实。应该说,曾争论不休的历史悬案已经解决,没有再讨论的必要,可是过去存留在人们思想中的不同观点仍未根除。前不久,我和几位泉友相聚,当谈到萧梁五铢时,仍有人称“梁五铢”为“陈五铢”或“北周五铢”。可见当一种观点形成以后是根深蒂固的,很难纠正。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再论萧梁五铢,以正视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一

  《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武帝乃铸钱,内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内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这段记载非常清楚,是说梁武帝萧衍曾在梁初的天监年间铸有一种有内外郭的五铢钱,此钱重五铢。同时还铸有另一种有内郭无外郭的五铢钱,名曰女钱,二钱同时行用。我收藏有数品内郭五铢,从实物看,这种铸有内外郭的五铢钱直径25毫米,穿径8毫米,厚1.5毫米,重3.5克,此钱精美绝伦(图1)。文中所说的女钱,史称“公式女钱”,女钱者,是指轻小之钱的意思。公式者,是指此女钱为朝廷所定制规范。公式女钱是属于适度减重钱,从实物看,此钱直径21毫米,穿径9毫米,厚1毫米,重1.7克(图3)。现存世的五铢钱中,还有一种酷似萧梁五铢的“两柱”钱,这种钱也有内外郭,文字、风格无异于萧梁五铢,只是面穿上下各有一星,泉家称之为两柱钱。《隋书.食货志》记载:“陈初承梁丧乱之后,铁钱不行,始梁末又有两柱钱及鹅眼钱。于时人杂用,其价同,但两柱重而鹅眼轻,私家多熔钱”。从以上记载看,梁末曾铸过二柱钱,所以把二柱钱定为梁铸无疑,只是铸行的时间不同而已。萧梁五铢是梁初铸行的,而两柱五铢是梁末铸行的。两柱五铢有两种版别:一种大型的,其直径、重量基本和萧梁五铢相同;另一种小型的可能是后期铸造的,属减重钱,笔者收藏有一品,其直径23毫米,穿径7毫米,厚1.2毫米,重2.7克,铸工远逊于萧梁五铢(图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三

  除《隋书,食货志》明确记载萧梁五铢是梁武帝所铸外,张台据此遂断言:“五铢钱皆无好郭,惟此一种有之”。“历来谱家奉此惟谨,浸成千古定论”。泉币学家丁福保在《历代古钱图说》中也认定此钱为萧梁所铸。虽然史料有详细记载,众多泉家也都认可,按说定此钱为梁武帝所铸已尘埃落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今泉界仍有持不同观点者,大体有以下两种认知。

  一、认定内郭五铢为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所铸,或曰天嘉五铢。

  泉币学家罗伯昭在《泉币》杂志第一期辑文《所谓天监五铢之疑问》,概其说疑点有四:一是“制作之不符也”;二是“大小之不合也”;三是“隋书之不足尽信也”;四是“所谓天监五铢其陈五铢乎”。又说:“详审所谓天监五铢之制作,及其铢字之书法,何酷类太货六铢之甚也”。其断言“故余敢定之曰,所谓天监五铢宜改称天嘉五铢,历来谱家之误,由于张台之说。张中之误,由于曲解隋书也。”一言以蔽之,他认为隋书的记载是不足信的,张台的评说是错误的,此钱酷似太货六铢,应该定为南朝陈文帝天嘉五铢为宜。再是孙仲汇先生在《古钱》一书中说:“陈朝文帝时又铸了当十的天嘉五铢,正面增添内郭,与其它五铢不同。有两版别:一种面穿上下二星,类二柱钱,另一种无星,而精美过于前者。前人有定此钱为梁武帝天监五铢,但此钱文字轮郭都与陈文帝的太货六铢相似,应属陈钱”。孙仲汇先生的意见和罗伯昭相同,他们都认为此钱同陈文帝的太货六铢钱相似,应该属陈文帝天嘉年间所铸。笔者认为仅凭此钱酷似太货六铢就断定为陈五铢其结论太过轻率,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再下结论才对。

  二、疑萧梁五铢是北周钱。

  西安牛群生先生在1987年《陕西金融.钱币专辑》第7期辑文《所谓梁五铢疑是北周钱》,理由有四点:一是从《中国钱币》1985年第四期,戴国文收集到的二十余方萧梁五铢泥范刊出拓片看,范范皆背四出五铢,而这钟钱背无四出。二是《隋书.食货志》文:“梁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认为文中“只提到梁武帝铸五铢钱,内好周郭,未说此钱面上有好郭”。三是此钱常同北周钱一同出土,并列举三例证明。四是认为形制书法近似北周钱。认定铸钱时间“应在北周武帝保定元年以前四年(北周明帝在位的第一年)中铸行”。再是自1987年此文发表之后十五年,牛群生先生于2002年6月又在上海《钱币博览》第二期上以《北周明帝武成五铢钱》为题,再次论述此钱。前文定内郭五铢为北周武帝保定五铢钱,后文定内郭五铢为北周明帝武成五铢钱,进而确定此钱铸行的时间“应当在559年9月宇文毓改天王称帝、建年号武成时”。持此观点的根据有两点:一是列举了西安地区历年来多达十次的内郭五铢同北周钱混同出土的事实,认定内郭五铢为北周钱。二是从《隋书、食货志》记载内容,分析确定内郭五铢为北周钱,并分析确定出铸行的具体时间当为北周宇文毓称帝 ,建年号武成时。从文章可以看出,牛群生先生为此是下了大功夫的,不光查阅了很多历史文献和前人的论述,而且收集了大量有关此钱的出土信息,其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和追根寻源的学术研究态度是令人敬佩的。但对此钱的认定和结论我仍然不能苟同。凭西安地区多次出土发现内郭五铢与北周钱同窖或同罐就确定为北周钱仍嫌证据不足,若先生能列举一方北周铸造内郭五铢钱的范模,那便铁证如山,使人无话可说。再者我详阅《隋书.食货志》内容,其中从未明确记载铸造过内郭五铢钱,倒是有“凡三品并用”的记载。这三品其文明确指出为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除此别无它哉。如果非要再加上内郭五铢,那就成了北周四品,而文献中只说三品并用,并没有说有四品并用。故凭《隋书.食货志》的记载是不能认定内郭五铢就是北周钱,倒确定了北周钱只有三品的事实。

  三、镇江市萧梁铸钱遗址考古发掘,澄清了梁五铢确系南朝梁武帝萧衍所铸的历史事实。

  对于古钱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个人不同认识和见解是难能可贵的,对史料的记载持怀疑态度也是允许的。从无数次的事实证明,除个别情况,史料的记载大都是正确的,不可轻易否定,更不能曲解。一种钱币,要还原历史的原貌,给以正确断代和定义,可以各抒已见,但结论是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而不是凭主观分析猜想就能定论的。萧梁五铢正是这样,近代有不少人发表文章,提出各种不同看法或见解,其中不乏泉币大家,但意见始终不能统一,直到1997在江苏镇江城市考古中,于市区医政路金田工地发现一处萧梁铸钱遗迹,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才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证实了《隋书》关于梁五铢和公式女钱的记载是正确的,确立了梁五铢和公式女钱是梁武帝所铸的历史事实,这是对南朝钱币考古的一大突破,悬案破解,尘埃落地。对于证明梁五铢和公式女钱为梁武帝所铸的证据,《萧梁铸钱遗址发掘简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只对其结论作简要论述。通过镇江市对萧梁铸钱遗迹的考古发掘,在实事求是、铁证如山的证据面前,可以确定以下七点:

  (一),认定内郭五铢与公式女钱确系南朝武帝所铸。证明《隋书.食货志》:“梁初…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之记载是正确的。此次考古发现的大小两种铸钱泥范即是梁初铸行梁五铢和公式女钱的钱范,揭示萧梁五铢从天监元年始铸,普通四年废止。

  (二),弄清了梁五铢与公式女钱的比重。南朝梁陈时人顾恒的《钱谱》称梁五铢与公式女钱的钱径、重量皆相等。经考证,梁五铢的重量当在3.2克上下,而公式女钱的重量在1.6克左右,就是说公式女钱的重量是梁五铢的一半,可见顾恒《钱谱》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镇江萧梁铸钱遗迹应是官铸遗址。从出土泥范看,量大,工艺精致,绝非私铸粗制滥造可比。再是铸地距铁瓮城西仅30米,南朝铁瓮城是徐州治所,而铸钱地与衙城近在咫尺,历代政府皆在此置炉铸钱,故不可能是私铸遗址。确定为官铸遗址,这就决定了遗址的性质和研究价值。

  (四)、镇江萧梁铸钱遗迹应是铜钱铸造遗迹。在考证铸钱遗物中,有熔铜炉体的残块;有铜液冶炼后呈蜂窝状的残渣;有在熔炼浇注过程中洒滴的铜液积片;有浇注好仍在泥范中未取出的铜钱。这一切都说明萧梁铸钱遗迹是一个铜钱铸造遗迹。

  (五)梁五铢中有背四决纹和四出纹者。过去在梁五铢中从未见到有背四决纹或背四出纹者,而镇江萧梁五铢铸钱遗迹中,所出土的五铢钱泥范大多见有背四决纹或背四出纹。《中国钱币》1985年第四期中,介绍戴国文先生收集到的二十多方萧梁五铢泥范,范范皆背有四出纹或四决纹,当时评论认为此钱无背四出纹者,现在看来此论大错特错,萧梁五铢确实是有背四决纹(图4)或背四出纹者,不过这种钱的实物也确实很少见。

  (六)萧梁五铢中有一种略呈方形的小钱。从出土的钱范残片看,萧梁五铢中应有一种外形略呈方形的小钱,此钱直径16毫米,穿径9毫米,五铢的铢字减铸为朱,无外轮,面亦无内郭。

  (七)、公式女钱也有设内郭者。过去公论公式女钱是没有内郭的,但从萧梁五铢铸钱遗迹泥范观察,公式女钱也有设内郭者,只是内郭很浅,不够明显,往往被人忽略。

  从萧梁五铢和公式女钱的断代等方面的认识过程中,给我们的启示十分深刻。一个正确的结论必须从客观事实中得出,而研究过程切忌武断和猜测。

作者:李志平

来源:《中国钱币界》22期

欲了解《中国钱币界》杂志订阅详情,请点击:

http://www.jibi.net/News/qbdjbd/151524106.html

更多邮币卡资讯、行情!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集币在线官方微信(jibizx)。
中国集币在线

延伸阅读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