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梵文共为一体的“大元通宝”

www.jibi.net 14-11-20 09:07:54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4年11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笔者藏有一枚背铸梵文的“大元通宝”(见图),面文为汉文“大元通宝”(直读),背文却是非专业人士能读懂的梵文。笔者不识梵文,一查相关资料,比对图文,才知是难得一见的梵文。2004年出版的《中国古钱大集》(丙)①第914页有此币拓图,并标明“大观手”、背梵文,当时被评定为二级,价值2万元;又在本书的第913页介绍大元通宝为武宗三年(1310年)始铸,铜质为青铜(铜色红黄之间)。2012年出版的《中华古钱大辞典》(元明编)②第24页有此币拓图,并介绍此币为折十、楷书、背四梵文,将此币定为武宗至元年间(1308——1311年)铸造,材质为青铜质。显然,此币为汉文梵文共为一体的“大元通宝”,难得一见。

  古印度梵文,对我国藏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梵文贝叶经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研究藏族的语言文字、词汇、文学、宗教、数学、天文历算、哲学思想、工艺美术等社会现象都离不开古印度梵文文献的研究,藏文的字母、标点符号及藏文数码字都与梵文有着渊源关系。

  古印度梵文,不仅对藏文化,而且对中亚及远东文化产生过影响、对我国中原文化也产生过影响,“大元通宝”背铸梵文,可以说是梵文对中国钱币文化的一个影响,这是一个例证,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印记。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226年回师途中,灭掉西夏,1227年7月病逝,是年,其孙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的一个王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强制推行不兑换的宝钞制,甚至多次禁止金属铸币的使用,使纸币成为其基本币制,所以,元代铸钱的次数与种类虽多,但数量并不多。元代铸币,钱文读法、文字及内容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有的钱上有蒙、汉两种文字,而钱背铸有梵文的则更少,它们都证明中国的钱币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主,兼容了少数民族文化及古印度梵文文化;背铸梵文的“大元通宝”的存在也证明我国元代就对西藏颁行了通用货币,实施了管辖权,西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是成吉思汗建立的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的主要部分,元朝皇帝名义上是各独立汗国的大汗,各汗国之间有一定联系;但由于元军的强大,广泛的驿站制度,促使了交通运输业发展并导致商业畸形繁荣,中外贸易与民间贸易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交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及民族的融和,也需要铜币流通。元武宗年间铸出了汉文梵文共为一体的“大元通宝”,也是一个佐证。

  古钱币的钱文大都铸在钱面,也有的钱面钱背皆有文字。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各个时代的钱文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大都有很高的艺术性。有的俊美,有的庄重,有的儒雅,有的古朴,有的敦厚,有的甚至怪异,它们的字形,往往也是其判别真伪的一种依据。历代古钱币的钱文多为当时的书法家或书法造诣很深的人书写,如唐开元通宝是书法大家欧阳洵书写,北宋元丰钱文由苏东坡书写,宋徽宗题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创造了瘦金体,成了千古一绝,至今也有书家沿用。此币钱面“大元通宝”四字为楷体,何人题写,难以考证,奇特的是四字大小不一,这在古币行用钱中少见,“大元”二字彰显元朝的大气,大小差不多,似有蒙古民族的雄风余韵;“通”字比“大元”二字小,“宝”字又比“通”字小;“四字”虽大小不一,似乎无不协调的感觉,反觉有另一种的组合美,其毕竟都属精美的汉文字,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吸收先进汉文化的一种表现;更可贵的是此币背铸的梵文,文化含量厚重,虽难相识,却耐人寻味,因此而构成了此币钱面钱背皆有钱文(两种不同民族的钱文)的独特景观,当时在汉藏不同地区行用,钱面钱背就可互相转换辨识,这种现象在我国古钱币史上稀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此枚汉文梵文共为一体的“大元通宝”,外径为3.4cm、内径为3.2cm、穿径为1cm,厚度为0.2cm,铜色熟旧,包浆老道,品相极美,弥足珍贵。 
 
注:①《中国古钱大集》华光谱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8月第一版。

    ②《中国钱币大辞典》 元明编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2012年2月第一版。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