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钱凿成两个花

www.jibi.net 14-12-10 09:17:10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4年12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我们常用“一个钱掰成两个花”来形容一个人穷困、节俭或者“抠门”。这里说的“一个钱掰成两个花”,不是真把钱掰成两个,因为1个真钱如掰成两个,那也花不出去了。但在使用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的古代社会,还真有将一个钱凿成两个,而且还能花的出去的,你相信吗?
  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货币流通最为混乱的时期。其时战事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物价踊贵,货币贬值;官铸货币越铸越小,制作粗糙。民间私铸随之而起,将两汉时期的足值五铢钱进行剪凿,将一个钱凿成两枚使用,与官铸小钱混合流通,这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
  从货币产生时起就有货币私铸现象出现。但早期多从钱币边缘磨铜取熔,即将钱币磨去外廓、边缘,盗取铜材,用来作为铸造新钱的原料。一般情况下,磨边不会影响到钱的面文,并且钱币的边缘都比较光滑。后来出现剪凿钱,将一枚钱剪成或凿成内外两枚使用。如近代金石学家秦宝瓒《遗箧录》云:“官铸既小,民之盗者益多而巧,改磨为凿,内对文,外涎环,一钱分为二,无庸盗铸矣。更有用方凿凿成者。”剪凿钱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到东汉桓帝、灵帝时期更加增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泛滥的地步。
  剪凿钱,包括剪边钱和綖(音延)环钱两类,实际上就是将一枚钱一分为二。剪边五铢钱(图1)就是被剪凿了外围或冲凿了外廓的钱,亦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一般情况下,剪边钱要比磨边钱所去的轮廓更多一些,大多要把钱币的面文剪去一些,形成钱币文字不完整的现象。钱文“五铢”二字仅剩一半,故又称“对文五铢”。从钱币的边缘看,剪边钱不像磨边钱那样光滑工整,边缘都有被冲截的痕迹。剪边钱的钱径大小不一,经过测定,钱径一般不足2厘米,钱的重量多数减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点,重多在1.5克左右。区别磨边钱与剪边钱的主要依据是边缘加工的痕迹与钱的直径。 
  綖环五铢钱(图2)就是被剪去或冲凿去钱肉的五铢钱,钱币仅剩边缘,呈圆环状,还残存有小部分“五铢”钱文。一般多用利刃圆錾切割,将钱一分为二:内为剪边(对文)五铢,外即为綖环钱。通过对存世綖环钱上残余钱文分析,綖环钱多以东汉中晚期五铢錾切而成,故其出现时间大体在公元2世纪至3世纪初。大量出土实物表明,与东汉五铢、剪边五铢同时出土的綖环钱数量甚少,比例极低。如1953年洛阳烧沟汉墓出土各种类型磨廓(剪轮)五铢1858枚,綖环五铢8枚。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铜钱21017枚,其中剪轮五铢594枚,綖环五铢1枚。1973年江苏丹徒出土东晋窖藏铜钱140余公斤,其中剪轮五铢约有90公斤左右,綖环五铢仅20余枚。遂有钱币研究者推断:錾取綖环同磨边取屑一样,主要目的在于盗取铜材,用作回炉重新铸钱,而非为流通行用,故传世綖环钱较少。
  过去一般认为,剪凿钱是用一种圆形锐器所凿。但经过对出土实物分析,凿边的工具并非仅限于圆形凿,许多是用指甲形凿所为,还有极个别的用近乎方形的凿凿成的。有人认为还有另一种加工方法,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钱的轮廓。
无论磨边五铢、剪边五铢还是綖环五铢,都不是法定货币。它们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经济的混乱,币值不稳,物价昂贵,惟利是图者剪凿五铢钱,一个钱当两个钱用,谋取私利。这是当时政治局势动荡、经济萧条与货币流通状况恶化的必然结果。 

图1、图2为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展展品
图1剪边五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2綖环五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