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钱币究竟是范铸还是手工刻范?

www.jibi.net 14-12-09 09:15:08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4年12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我十多年前刚涉入中国古钱币收藏时,看到张志中《中国古币真假辨别入门》(《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关于先秦布、刀、圜钱“泥质子范,是将币形钱文雕刻在细泥片上,直接浇注铜液铸钱,其钱文由工匠刻划,很难工整,……这一时期的钱币有:空首布、燕的明刀、齐的五字刀、六字刀及较早的三字刀。秦半两很难找到同版。如果发现以上诸钱币有同版,均可定为伪品”之说,不以为然。但苦于钱币知识匮乏,又没有收到系列先秦币,只能骨鲠在喉。然而,尽管2004年12月18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主持部级鉴定的董亚巍、胡振、马俊才《春秋空首布模拟实验研究报告》(《武汉金融·钱币专刊》2010年第12期),肯定回答了先秦尖足耸肩空首布,“从范铸的角度来看,采用手刻制范腔,铸造出大量具有高度统一规整的空首布是不可能的”。同时,周卫荣《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研究简报》:“先秦时期在泥型上直接刻范铸钱的说法是错误的,完全不可行”,但是,由于“实验研究报告”中仍只停留在实验研究技术说理的层面上,未能直接用先秦钱币实物回答文中提到的“在许多同品种竟找不到同模钱”的根深蒂固错误观点,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因而许多钱币专家对此结论不予认可。

  笔者感到,要证明先秦钱币究竟是范铸还是工匠手工刻范,还必须从“先秦钱币是否有同名同版”入手。于是,我以所收藏的先秦钱币实物为证据,以董亚巍等和周卫荣的“春秋空首布模拟实验研究报告”为基础,系统地给其回了一封长达数页的信,说明先秦钱币绝非“工匠刻范”所为,对方却奇异般地戛然而止。现在我把它整理出来,作为对董亚巍等和周卫荣对先秦钱币范铸工艺结论的补充,以飨众泉友。

    一、大量先秦同名同模钱币岂非范铸所为之

  死抱先秦钱币铸造工艺为“手工刻范”缪误者,大凡他们手中没有可供模铸证据的同模钱,或者是不愿去寻找同模钱来研究判断。通过系统地展示这些先秦同名同模钱币,可以直观地看到先秦铸币并非工匠刻范所为,而是范铸的铁证。以下几组先秦同名同模钱币,经过上千年的风雨侵蚀氧化,其铜色、锈蚀、磨损个个不同,但其钱文字却浑圆俊秀、刚劲有力,一模一样,充分显示了不同于“手工刻范”的同模时代气韵。

 1、春秋庸国鱼邑部落铸“鱼形币”(图1,2)

  这一组鱼形币共10枚,形制整齐划一,尺寸大小一致,纹饰勾勒统一无异,属一模同铸无疑。其每枚均为通高9.7cm,重 27.4 克,红绿硬锈,用小刀轻刮,氧化层岿然不动,属千年以上形成的氧化物真品无疑。

  2、新发现的巴蜀地区战国“发财树”

  这一组桥梁币(图3,4)共9枚,其中央桃形图案两边对称的似字非字的图案,经请教江苏省甲骨文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甲骨文字典》编著王本兴辨认,为我国古代早期“发财树”。该组桥梁币仅锈色、磨损缺陷各异,但其大小、重量、轮廓宽窄、纹饰线条等,一模相承。其横长132.89mm,竖宽24.30mm,重39.82克。该钱论文已刊《武汉金融·钱币专刊》2013年第12期。

  3、春秋战国齐国同名同模刀币三组

  (1)、三字刀“齐法化”3枚(图5,6)

  该刀币通长174mm,重45.37克。 

 
  (2)、四字刀“即墨法化”(6枚)(图7,8)

  该刀币通长174mm,重47.87克。

  (3)、五字刀“安阳之法化”4枚(图9,10)

  该刀币通长180mm,重49.23克。

  4、春秋至战国末期“ 失”字尖首刀一组27枚(图11,12,13,14,15,16)

  燕国铸(一说系戎部族地区铸币)通长148mm,厚1.67mm,重15.78克。“矢”字写法,见金文“簋”器铭文(樊中岳编《金文速查手册》第236页,湖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以下均为作者藏品)

  5、战国中晚期燕国同名同模“明”字刀11枚(图17,18)

  该刀币通长125mm,厚2.04mm,重15.71克。

  6、战国中晚期赵或中山国铸同模直刀“晋阳新化”8枚(图19,20)

  该刀币通长92.12mm,厚2.4mm,重17克。

  7、战国中晚期楚国同模铸“殊布当釿”背“十货”10枚(图21,22)

  该布币通长99.80mm,厚3.3mm,重41.4克。

  8、战国晚期楚国同模铸连布“四布当釿”10枚(图23,24)

  该连布币通长78.42mm,厚2.03mm,重13.5克。

  9、战国中期至末期秦国同模铸灯笼形“半两”9枚(图25,26)

  该半两钱直径37.50mm,重29克。

  10、战国中期至末期秦国同模铸权重钱特大型“半两”6枚(图27,28)

  该半两钱为新发现的特大型创建品。直径95.94mm,通厚7.78mm(地章厚3.92mm),重108克。为窖藏品,分别为两枚钱背靠背锈蚀在一起。

  11、战国晚期赵国同模铸三孔布

  (1)、下曲阳:12枚(图29,30)

  该布钱通长69mm,厚2mm,重22.2克。

  (2)妫邑(妬邑):19枚(图31,32)

  该布钱通长63mm,厚1.5mm,重20克。

  二、大量先秦钱币铸造流通岂能“手工刻范”所用之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社会制度发生了由奴隶制逐渐变为封建制的巨大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伴之而来的洛阳东周王城、郢、曲阜、临淄、新郑等商业城市纷纷兴起,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为此,先后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和贝币(蚁鼻钱)等先秦四大铸币体系,并在各方国内部以及边界地区之间作为一般等价物广为通行,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仅以八十年代以前部分区域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布、刀币为例:1974年洛阳西工十五厂战国中晚期地层出土空首布两罐,其中有小型平肩空首布1501枚(余扶危《洛阳出土的空首布》,文物资料丛刊,第9期);1980年,河南宜阳柳泉村出土削(斜)肩弧足空首布钱75公斤多,计1789枚(汪庆正《十五年以来古代资料的发现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文物,1965年第1期);1963年,山西平原武彦村出土平首尖足布22113枚,出土平首尖足小布2205枚(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山西平原县出土的战国货币》,文物,1965年第1期);1963年,山西阳高长城公社天桥村出土平首布13000枚(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阳高天桥出土的战国货币》,考古,1965年第4期);1960年,河北沧县肖家楼出土燕国明刀币10339枚(天津文物管理处《河北沧县肖家楼出土的刀币》,考古,1973年第1期)等等。这些出土记录仅为先秦钱币的沧海一粟,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工程建设出土的布、刀等钱币更是数以难计。

  据此,先秦时期广为流通的巨额钱币,岂容工匠“手工刻范”所能承担的。如采用手工一范一刻的工艺,据董亚巍等《春秋空首布模拟实验研究报告》结论,即使是先秦所采用的传统范铸工艺所制一批空首布,一个生产周期约需一个月左右,如果采用手工刻范,显然一枚空首布的手工刻范与一次性印范所需时间,不仅仅是一倍而是成数倍的功效差别。所以,在青铜时代,凡铸造大批量同形制的布钱等,只能采用传统的范铸法工艺,不可能采用手工刻范工艺进行。正如钱币专家周卫荣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所说,“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发达的青铜技术举世闻名,它的基本特征是‘模/范—熔液—浇注’,它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铸造文明。我国古代铸钱与青铜铸造有着紧密的联系,早期的青铜货币,实际上就是一类小型青铜铸件;夏商周三代之后,青铜文化衰落,但青铜范铸技术之精华,乃由铸钱业继承,并由其不断向前推进。”试问死抱先秦钱币为手工刻范推测者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农民要运送刚打出的粮食,场子里已有板车和箩筐两种工具,他是选择将数箩筐里的粮食装在板车上拉走,还是用扁担挑两箩筐运走粮食?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三、大量手工刻范“倒刺”岂是先秦钱币所能行之

  我们从大量的先秦钱币表面观察到,无论是布、刀币,还是圜钱、贝币(蚁鼻钱),都具有比后来翻砂铸造的钱币更高的光洁度,像现代机器制造的钱币一样漂亮。而后来之所以采用翻砂铸币,主要是为了提高铸钱的速度,以适应商品流通飞速发展的需要。先秦钱币的制作都是在一块泥坯平板上进行的,其范料由细泥、砂粒等配料夯平,不可能用纯细泥,如砌墙瓦工用的泥浆,必定掺和一定比例的细沙,否则纯泥浆就会自动起壳炸裂,造成墙体不稳固。制范时,如果用钱范整体压印泥坯,则砂粒被细泥包裹得严严实实,能保持其表面一定的光洁度,若用小刀刻范,其文字线条就会随着小刀划破表面,导致砂粒暴露出来,形成表面“倒刺”,铸出来的的钱币就没有表面光洁度可言。让我们借用一下《武汉晚报》(2005年8月,记者吕所知等)的报道,1979年,湖北随州发掘的青铜器曾乙候编钟上的龙尾纹就有这种手工刻划的凸出“倒刺”,清华大学教授华觉民先生断定是用陶范法铸造的,而武汉重型机床厂工人李志伟经过反复试验,复制了具有“倒刺”特征的“曾乙候·铅模·李作”7个字(见下图),得出了“编钟上的龙尾纹大都有凸出的‘倒刺’,这是熔模铸造最明显的独有特征,而陶范法根本无法做出‘倒刺’”的结论,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高度肯定。此例说明,具有高度光洁度的先秦钱币,是陶范法铸造的,而手工刻范必然形成钱币表面的“倒刺”。可能有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会说,手工刻范的“倒刺”可以将其修平。然而,不仅因刻划暴露出来的砂粒,再也不可能修得光平如初,而且更加费工费时,增加铸钱成本,现成的范铸法不用,古代工匠有这么笨吗?因此,先秦钱币属范铸无疑。

  图33:李志伟复制的青铜器“倒刺”铭文   ( 见《武汉晚报》2005年

  8月图文:记者吕所知,实习生郑芳、宋正伟、吴戈、辜雪莲) 

  参考书目:

1、董亚巍、胡振、马俊才:《春秋空首布模拟实验报告》(《武汉金融·湖北钱币专刊》2012年第12期

2、《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研究简报》(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研究课题组,执笔人,周卫荣)

3、李如森:《中国古代铸币》(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甲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图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2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3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3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3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3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