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仅数枚的贵州“黔宝银饼”

收藏快报 15-06-10 09:46:14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晚清时期贵州省铸造的“黔宝银饼”,是近代银币中的大珍品之一,因其极为罕见,大多数收藏者根本无缘得见,故而鲜为人知。

  明代中后期起,西班牙银币等外国银元陆续流入中国,因其比传统的白银货币——银两铸造精美,成色固定,抵值准确,交易使用方便,逐渐被国人接受。鸦片战争后外国银元广泛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广东、福建等地,并逐渐成为我国主要流通货币。清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朝廷自铸银元,获准后即向英国定购机器,在广东开设银元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币(龙洋),流通市面,深受商民欢迎。此后,各省相继仿效,纷纷开设银元局铸造龙洋银币。

  眼见各省机制银元取得厚利,清光绪十四年(1888)贵州巡抚潘蔚也指示贵州官炉仿照外省银币式样,在省城贵阳铸造“黔宝银饼”(图1)。此币正面中央圆圈内有“黔宝”二汉字,楷书直读;圆圈左右两侧镌根部结束的两根花藤图案,造型复杂别致;花藤外侧饰有珠圈。背面镌有大小三个同心珠圈,其中最内侧小珠圈内的小圆环内密刻交叉的纹线;小珠圈外镌结束的花藤图案并外以实心圆环围绕,外侧环以中珠圈;中珠圈外环有“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十个汉字,注明了铸造年份和铸造银币的机构;汉字外还环以大珠圈。直径约39.1毫米,厚度约2.5毫米,重量大约26.79克。黔宝银饼根据正面圆圈内“黔宝”中“宝”字写法不同,可分为“宝”字从“缶”和“宝”字从“尔”两种版别。除光绪十四年版外,还有光绪十六年版。

  贵州“黔宝银饼”具有浓郁的地区和民族特色:其一,从图案设计看,“黔宝银饼”没有照搬各地龙洋银币上的龙纹图案,而以少数民族的花枝珠圈为主题,简洁明快,别具一格;其二,从钱文内容看,“黔宝银饼”形制仿照广东“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型银币,但没有像广东银元那样有记重、记值标志,而像传统银锭一样只标明铸地“黔宝”及铸造时间和铸造机构,独辟蹊径;其三,从铸造工艺看,当时贵州无力购置先进的铸币机器,“黔宝银饼”不是采用机器铸造,而是就地取材以手工土法打制而成,制作工艺比较粗糙。

  晚清时期贵州经济比较落后,民间商品交易以食盐、布匹为主,加上交通封闭、不通公路,运输主要是靠人背、马驮,市场交易多使用铜钱、银锭和外国银元。因手工打制技术条件所限,“黔宝银饼”铸造数量不多;加上贵州少数民族素有以白银打制首饰的习惯,销毁较多,故现今存世的“黔宝银饼”极为罕见。已故著名钱币收藏家张璜在其著《中国银元及银币目录》(1981年版)中认为:“黔宝银饼至今流入收藏者手中的仅有数枚”。“黔宝银饼”已成为中国银元20名珍之一,北京诚轩2006年秋拍钱币专场曾上拍一枚光绪十六年制造的贵州“黔宝银饼”(图2),估价人民币100万—150万元。该币为美国著名钱币收藏家耿爱德(E.KANN)旧藏,曾经收录于钱币专著《中国币图说汇考》和《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图片的实物,因而备受藏家追捧,经激烈竞争,最后以人民币203.5万元的高价被慧眼识珠者收入囊中,创造了该场拍卖会最高的成交价,赢得了全场喝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1黔宝银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2贵州省造光绪十六年黔宝一两(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3贵州省造光绪十六年黔宝一两(背)

■来源:收藏快报 福建福州 叶伟奇

延伸阅读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