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连载:十佳机制币身世之谜(三) |
发布日期:12-12-18 09:59:51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张春岭 |
(文接上期B7版)
7、189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三分/七钱二分银质样币,七三/七二反版
说到七三反版,不少人都会大谈特谈格雷欣法则,那就是有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理论。这一理论是说,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收藏从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其实,七三反版还没有严重到被驱逐的地步。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上奏朝廷后在广州东大门外的黄华塘选址建立“广东钱局”。造币厂动工之前,张之洞委托清廷驻英国使臣刘瑞芬在伦敦代为订购铸币机。设备总价五万两千五百英镑,约合银二十四万七千八百两,并委托伯明翰造币厂代为刻模。这枚钱币,币文出自当朝金石书法名家吴大澄之手,银币正面书光绪元宝,外以英文环绕,背面铸龙纹,外以中文环绕。这种英文、中文的配置方式与往后各省所铸的银元正好相反,故而俗称“七三反版”。张之洞在向朝廷的奏折中说,英商汇丰银行向他推销伦敦及旧金山生产的银条,因为它们比中国所生产的银条成色较高,张之洞本来打算使用中国银条,生产重七钱三分的银元,但英商建议,应该铸造七钱二分的银元,因为当时外国的银元都重七钱二分,这样便于交易。张之洞听从了英商建议,改铸七钱二分银元,但清廷因为银元设计的版式问题,没有批准。 现存七三反版、七二反版中,有一些是英国造币厂的生产的样币,七三反版样币光边的存世量约六枚、齿边约十数枚。有一些是机器运回广州后的试铸币,究竟试铸多少,已经不得而知,只是由于它们偶尔进入流通,品相参差不齐。 七二反版,也因为重量、版式不符合市场或清政府的要求,命运跌宕起伏,存世稀少,所以能够在十佳中占据一席之地。 8. 1911年(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银质样币,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 清光绪末年,清政府为整治各地分散铸币而引起的币制混乱,便致力于币制的整顿与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制订《整顿圜法酌定章程》,裁并各省造币厂,设立天津造币总厂,统一铸币,收铸币权归中央。宣统二年(1910)四月,继而颁布《币制则例》,除明定铸币权统一归中央外,还详细制定了铸币的样式、单位、分量和成色。次年,天津造币总厂根据《则例》规定,正式铸造定为国币的整系列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 当时清政府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天津造币总厂设计铸造,其中面值分别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等。其中一元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大尾龙、反龙等多种式样,进入流通领域的大清银币只有曲须龙一种。长须龙因背面龙首之须特长而得名,属于试样性质,因图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视。经审选“长须龙”版式作为恭呈御览之样币,这类呈样币大多采用金、银质材料,表示对朝廷的尊重并区别于日后的流通币。龙是中华民族千年的图腾,又是封建王朝的象征,中国文字中“长”要比“短”好,长寿、长久,都是讨人喜爱的词语,故长须龙能在各种版式中脱颖而出,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所以长须龙被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御览样币。但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武昌起义,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存世量十分稀少,当时仅供朝廷审批或造币厂存档之用,为清代币的名誉之品。 9. 1906年(丙午)和 1907年(丁未)大清金币库平一两样币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样币一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户部天津造币厂试铸。齿边,以纯金制作,币面仅书汉文,无满文英文。因当时清政府贮存黄金量不足及金本位未立而没有发行,只试制极少数量。亦有以白色合金制样,留存至今极为珍贵。拍卖市场每有出现都有众多藏家热捧。此枚金样币珍罕之处在于其美丽深厚的光泽,底版完美无瑕,为目前所见大清金币之最佳品相之一。 关于这两种大清金币,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当年袁世凯当政时,是专门供奉给慈禧太后作为岁末赏赐用的,当时两种金币由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各铸造了一千枚。袁世凯虽有千虑,也有一失。他指使铸造的“大清金币”上面只有汉文,没有满文也没没有人们常见的英文,慈禧看后当然不高兴,就把“大清金币”否定了。 事隔不久,袁世凯也被摄政王宣布“回家养病”到河南老家“钓鱼”去了。如此一来, “大清金币”一时没了身价,是一种被“枪毙”了的货币,大家只好权当一两黄金来使用,当时北京有一家银楼叫宝源金店,在东四牌楼北大街,倒也愿意收购,为的是这种金币的用料比较讲究,纯度好,收购来后就当成金块投入化金炉,化了后再打 造首饰。这样一来,也加速了大清金币的毁失。 10.1904-05年)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铜币,试铸币 四川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省城(成都)机器局附设成都银元局内开铸铜元。次年,又兴建铜币厂,专铸铜元。四川省铸造的铜元,按币面上缘所铸的纪地文字,可分“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两大体系。四川当三十铜元属于后者。 四川当三十铜元,是未被获准发行的试铸币。未被获准铸发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当三十的币值不符户部关于铜元铸造的规定。中国的铜元,在初创阶段,各省各自为政,成色、图案参差繁杂,币制十分紊乱。清政府曾不断对币制进行整顿,力图划一。四川当三十铜 元铸于光绪三十年间,已处于“光绪元宝”铜元后期阶段。根据户部的要求,当时各省铸造铜元,须援引广东成法,成色、图案及面值以广 东省铜元为标准。广东省铜元的币值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等。显然,四川当三十铜元的铸造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因此,清代铸造的铜元,面值当三十者,唯有四川一家。 四川当三十铜元“立龙”版 和“飞龙”版各有红铜和黄铜两种,均极稀贵。上海博物馆藏有红铜“立龙”和“飞龙 ”版各一枚,前者为已故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捐献˙后者为罗伯昭先生捐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