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顽主很时尚——年画文化背景下的吉祥文化“年年有余”金银币

中国金币网 17-06-22 15:21:09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旧时节,到了年根儿底下,老北京的胡同中,院子里,已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每年过完“小年”以后,接着就是所谓的“二十四,扫房日”。扫房之后,也就到了买年画、贴年画的时候了。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曾经喜庆鲜艳的年画现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逐渐褪色消失了,大门上的门神,灶上的灶王爷,仓房里的财神,墙上挂的九九消寒图......已成为老一辈人对昔日岁月静好的追忆。

  对一些人而言,年画是他们过往日子里一段明媚的曾经;而对另一些人来讲,生命在这里得以绽放。比如,张阔,北京最后的木板年画艺人。

张阔在工作室的小院

  北京杨梅竹斜街紧邻大栅栏和琉璃厂,是北京文艺圈中一条有名的胡同。近年来,胡同里开了不少文艺气质爆棚、颇具设计感的工坊、客栈、咖啡屋。张阔的年画工作室也租在这里,却不临街、没招牌,低调得像寻常人家,只有门上手写的对联和福字与众不同。

  两间平房改造的工作室显得有些杂乱,宽大的工作台上摆满了颜料、毛笔、刻刀,以及制作好的木版。每天的大多数时间,张阔都是坐在这张工作台边,琢磨年画这点事,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十年。说起这事儿吧,既带不来财富,也带不来名利,但张阔却是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张阔在雕刻木版年画

  虽然他的低调让他没什么名气,但他的故事却流传甚广,引得不少媒体记者时常来采访他。在记者的探访中,张阔记起自己小时候过年,只见过春联,没见过年画。他第一次听说木版年画,是在十几岁和隔壁大爷学木工活的时候。从初中时候起,他就对木匠活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天缠着隔壁大爷教他怎么刨木板、做桌椅。大爷年轻时是个木匠,也做过年画,闲聊时总提到以前帮着纸马店做年画木版的琐事。张阔听得津津有味,年画就这样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可真正发芽开花,却已经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那是2003年,人到中年的张阔早已放下了曾经喜爱的木匠活儿,做起了饭馆老板,每天忙于生计。一次出门旅游的时候,偶然看到外地的年画,少年时的记忆忽然被触动。当听到有人说:“北京没有年画。”时,他有点不平,站出来说:“北京怎么没有年画啊?”可是人家问,“北京的年画在哪儿呢?”他却无言以对。

北京年画——旗人过年

  的确,纯正的木版年画,其实早已从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几十年了,只是大家并不觉得,小一辈儿更是连这玩意儿是什么都不知道。据清乾隆、光绪年间的文献记载,贴门神和喜庆年画是北京年俗的主要特点之一。早年间北京过年时,大街上临时搭建的画棚里售卖年画和纸马(原为祭祀物品,后代指木版年画)。北京的木版年画自成一派,出名的手艺人最早有崇文门外的“顺和王家”、东四北边的“纸马汪家”,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且汪家居住的街道叫“汪纸马胡同”,后来改称汪芝麻胡同。北京的木版年画似乎不像其他地方的年画一样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它的画面力求精细,更符合城市居民的审美特点,有的甚至用到金色,带有皇家气息。

北京年画——福寿天官

  那一刻,他想:“没人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呢?”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从下决心做,到真正做出第一块版,张阔用了整整三年。

  在老北京传统的纸马年画店,制作一张年画通常要好几位艺人师傅合作完成,如今张阔做年画,却是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步骤,从选木料到制作木板,然后刻版,到最后印制年画,都是自己动手,这在木版年画行当里还不多见。

张阔在印制佛像年画

  北京木版年画已经列入区级非遗,张阔是唯一的传承人。他也曾考虑过收徒的事情,但是并不容易。跟很多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一样,年画的没落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它们相关的那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人和自然的和谐沟通,已经慢慢消失在这座都市中了。

  张阔特别喜欢给客人或者来访者讲述有关年画的故事,比如,惊蛰时分,吃梨的同时要贴张钟馗,意在提醒人们春天万物生发,要注意身体。还有“九九消寒图”年画,也是以前老北京人过冬必备。九个格子,每个格子包含九天,代表一个单元,就这样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这消寒图不仅可以数日子,还能记录每天的天气,预卜来年丰歉。随着对老北京木版年画的研究,张阔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想让现在的年轻人能通过自己的木版年画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这也算是对中华传统的一种致敬。

张阔在指导儿童体验年画印制

  张阔给自己的工作室起名叫“匠人工坊”,表明了他对匠人精神的推崇和追求。张阔说,他所追求的匠人精神,是把手艺做出“耍”的感觉。“这就叫玩意儿上身,怎么干都有,一把刻刀,想刻什么刻什么,别人看着你不累,自己也觉得是享受。”结果,张阔耍着耍着,“一不留神”就刻出个新鲜玩意儿——二维码。

张阔展示他制作的二维码印章

  他在刻好的“金鸡报晓”木版上刷好红色颜料,用特制的刷子来回刷了几遍,一张单色年画就印制好了,他拿起两个方形章往上一盖,说:“请关注我的微信和公众号。”大伙都乐了,纷纷拿起手机扫年画上的二维码,“滴”的一声,顺利扫码。每当这个时候,他都有些小小的得意,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觉得自己作为传统手艺人,也与时俱进了。

年画上的二维码可被顺利读取

  在这个行当里做了十年,老张对“坚守”有不一样的理解,传统手艺需要传承和坚守,但题材和表现形式可以创新,“毕竟现在的人跟之前相比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了”。

张阔的扑克设计:手拿iPad的门神

  去年,他和中央美院的学生合作了一个“门神”项目,学生们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年画里的门神拿着杠铃、扫帚,甚至ipad,憨态可掬。他还将这些个性年画做成了扑克,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兴趣。张阔由此受到了启发,想到了一个“字库”创意,组织爱好者用木版刻字,做成一个常用字的活字库,这样就可以自己动手,把喜欢的诗词或者文章印制出来,成为独一无二的版本。“这种事就是年轻人常说的刷存在感吧?”张阔最近学会了不少新名词。

张阔的布袋设计:会说洋文的财神爷

  十年来,张阔以自己的微薄之力重拾年画传统,年画也改变了张阔的人生,让他变得更为平静而快乐。“因为在做这事的时候,自己处在一个静的状态,虽然不能达到佛家说的禅定的境界,但是静下来的时候就心平气和,就会觉得高兴。”

  张阔不喜欢别人给他贴上“传统文化的拯救者”之类的标签,他觉得这种说法有些拔高。但他所做的一切不失为一种吸引年轻人传承文化的好办法。

  为更好地传承年画文化,中国人民银行也通过发行纪念币的形式出了一份力。2017年6月19日,以年画为项目主题的2017吉祥文化“年年有余”金银纪念币发行面市。

  在年画界,这张“年年有余”名气很大,是比北京木版年画出名得多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作品。这主要是因为杨柳青年画曾受到宫廷的垂青,后来挺进北京市场,盛行一时,被称作“卫画”。与北京木版年画爱画“神”不同,卫画多是手绘,通常是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主。就比如年画《莲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而在金银币上,多样的制作工艺又为传统年画增添了不少生气。2017“年年有余”金银纪念币均采用了幻彩和镶嵌工艺,使得鲤鱼周身鳞片多彩变幻,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锆石镶嵌的鱼眼闪亮夺目,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儿童眉心的一点红,是采用红色锆石点缀的吉祥痣,凸显了孩童的天真可爱。


年年有余

面额(元)

材质

成色

质量

重量(克)

形状

直径(毫米)

发行量(枚)

金币

80

99.9%

精制

5

圆形

20

30000

银币

10

99.9%

精制

30

圆形

40

60000

 
  年画作为商品如今已经少有人问津,做年画不但挣不到钱还花费不少,刻版要用梨木,纸张要用熟宣。但年近花甲的老张却只说:“我可是从没后悔过,什么都挡不住一个喜欢。”让张阔如此洒脱地做一个执着的“守”艺人的,应该是年画里富含的中华传统和文化,因为它们凝聚着一代代人的梦想和希冀,需要德艺双馨的人将之永远地传承下去。
  (作者:中国金币网/杜玉)

更多邮币卡资讯、行情!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集币在线官方微信(jibizx)。
中国集币在线

延伸阅读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