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场新银锭:旧上海的硬通货

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15-08-01 14:27:42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银锭银锭

  近年来,历史银锭收藏异军突起,拍场称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收藏者、研究者、投资者进入银锭集藏领域。在国内不少拍卖公司举办的专场拍卖会上,历史银锭类拍品的成交率都要高于其他钱币品类。而这其中,近代上海流通使用的主要硬通货——夷场新银锭也日益受到收藏投资者的关注。

  “夷场”旧指上海的租界,乃是当时上海华界人士对洋场(租界)的鄙称,亦指称旧上海。夷场新银锭就是晚清民国时期由上海租界内各银炉铸造,广泛流通于上海本埠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银锭,是当时中国各种类型银锭中最具知名度、最具影响力的一种。除沪地本埠商界、钱庄票号与银行业广泛使用之外,清廷对外的几次重大赔款、举借洋债等等,几乎均在上海作为交割地,海内外大量的各式银锭、银条、银元涌入上海后,因成色不符纷纷交付上海租界银炉改铸为夷场新银锭。夷场新银锭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夷场新银锭的造型为传统马蹄型,每枚五十两,重约1825克。其特征是锭面没有纪年戳记,只有纪地“上海”、银炉名称和序号等戳记,戳印铭文较清晰,文字易识别,如“生源·上海·四”,“千泰丰·上海·贰”,“同源(洽记)·海·壹”等。夷场新银锭铸出之后,必须要经上海公估局批估成色,符合标准者方可流通市面。因此,锭面常留下上海公估局毛笔书写的批码或者铁戳印记。

  笔者的友人曾在国内某拍卖公司的“古钱 金银锭”专场上拍了一枚夷场新银锭,重1834克,锭面钤有“萃源”、“上海”、“壹”三个戳记,此锭戳记深峻,保存完好,品相极美(如图)。三个戳记呈品字型分布在锭面的最上方,每个戳记各有含义。“萃源”戳记位于正中央,表明铸造该银锭银炉之名称,即所谓的“牌号”。清末民初上海组织有银炉公会,只有加入银炉公会的银炉才能营业。新银炉入会需缴交牌费三千两,以取得使用牌号的权利。因此,银炉在铸造银锭时都将牌号戳印加盖在锭面最为显著的位置,以示信誉。据考证,1932年上海租界内有银炉26家,这些银炉大多分布于租界的北京路、天津路等金融区内,“萃源”银炉即位于北京路清远里。“壹”字圆形戳记位于“萃源”戳记的左侧,代表铸造银炉的编号。由于上海银炉一般都拥有一座大型熔炉(称为“上炉”)与八座左右的小炉。夷场新银锭上面所加盖的便是小炉的编号,目的在于将来有意外发生时供银炉业者追究责任之用。炉记数字从一到十都有,写法一般采用大写数字,如壹、贰、叁……,有时以“元”字取代“壹”;也有采用大写数字的如一、二、三……等。“上海”戳记位于“萃源”戳记的右侧,呈上下排列,表明铸造地名。

  夷场新银锭存世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在近年钱币拍场上总活跃着它的“身影”。因其锭面历史文化信息丰富,且在近代货币史上地位重要,故而备受钱币收藏投资者追捧。(林敏)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延伸阅读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